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被喻為「上帝粒子」、是一切物質質量之源的希格斯玻色子 (Higgs Boson) ,在科學家追尋近半世紀後終於現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 昨 (4) 日宣布,發現一種微細粒子,其「性質與希格斯玻色子一致」,簡單來說就是已找到希格斯玻色子, CERN 形容新發現是「了解宇宙的新里程」。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 1964 年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論、如今已 83 歲的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 (Peter Higgs) 昨天親臨 CERN 見證這歷史時刻。

他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會在我有生之年發生, (我) 會請家人開一些香檳 (慶祝) 。」與他分開發表有關理論的 79 歲比利時物理學家恩勒特 (Francois Englert) 亦激動得眼泛淚光。

科學家一直都想了解物質的質量從何而來,以及為何一些物質如光線不含質量。
直到希格斯提出理論,假設有一種神秘粒子 (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賦予萬物質量、令各式粒子能夠凝聚起來,現代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才得以自圓其說。
根據希格斯的理論,一些粒子遇上希格斯玻色子,結果就慢下來並得到質量,但像光一類粒子則沒有。
不過希格斯玻色子卻是「標準模型」 62 種基本粒子中,唯一仍未發現的。
由於它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因此被稱作上帝粒子。
追尋上帝粒子由去年起漸入高潮, CERN 運用全球最大的強子對撞機 (LHC) ,進行無數次的質子與質子高速對撞,模擬宇宙大爆炸瞬間的狀況,終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蛛絲馬。

香港大學物理系的潘振聲博士解釋,粒子物理學領域以統計學的標準誤差 (sigma) 概念,去計算實驗的準確度,一般來說大於 5 個 sigma (誤差少於 350 萬分之 1 )才算是發現。

去年底, CERN 的科學家就公布,希格斯玻色子質量介乎 115 至 130GeV/c2 (衡量粒子質量單位) 之間的可能性,有 2.4 個 sigma ,意即準確度達 98% ,但仍未達到 5 個 sigma 的科學認證水平。

直至昨天, CERN 兩組獨立研究隊 ATLAS 和 CMS 公布實驗結果,指希格斯玻色子質量在 125 至 126GeV/c2 (相當於光子質量逾 130 倍) 的可能性,達到 4.9 至 5 個 sigma 。

5 個 sigma 意即實驗出錯機會小於 350 萬分之 1 (即準確度達 99.99998%) 。
即使只以 4.9 個 sigma 而論,這數字意味,實驗搞錯的機會率只有 0.00006% 。
有科學家將這次發現,與 1960 年代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相提並論。
根據學術性的講法,科學家只是找到與希格斯玻色子「性質一致」的新粒子,要確定「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還需要更多實驗數據,但 CERN 秘書長霍爾 (Rolf Heuer) 直言:「作為普通人,我會說已經找到 (希格斯玻色子) 。」 根據「標準模型」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完整,之後會衰變為不同粒子。

專家會透過更多強子對撞機實驗,研究這些變化是否符合「標準模型」中的希格斯玻色子假設。
(接下頁) 對於 CERN 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昨形容,這是一個重大成就,「希格斯應獲諾貝爾」,「但這有點可惜,因為物理學的大突破,往往來自一些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結果的實驗。

但無論如何,我似乎賭輸了 100 美元」。
霍金 2008 年曾押注 100 美元,跟人打賭歐洲強子對撞器 (LHC) 找不到希格斯玻色子,還說「如果沒發現它,會更令人興奮,那就表示 (現有物理學理論) 某些地方出了錯,必須重新思考」。

霍金這番話惹來希格斯不悅,反批霍金研究「做得不夠好」,「他把粒子物理學的理論與重力學扯在一起,沒有任何一位理論學派粒子物理學家會認為這是正確的。」 1964 年 7 月 16 日,希格斯在愛丁堡大學的圖書館,閱讀一篇與他的觀點完全不同的文章,一種想法「開始產生」。

幾天後,他回到辦公室,關於粒子如何獲得質量的理論,已在腦中成形。
之後兩周,他開始撰寫兩篇有關希格斯玻色子的論文,它們後來成了現代粒子物理學的基礎,但諷刺的是,當年他的論文,卻被設在 CERN 的《歐洲物理學快報》編輯退回,經修改過後,才獲美國《物理評論通訊》採用。

質量是物體中含有多少物質的度量,如果沒有質量,構成現有物體的基本粒子,都將以光速移動,宇宙間的物質就不能凝聚起來。
這就是科學家一直希望印證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原因。
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唯一方法,就是運用大型強子對撞機,把兩個質子束加速到接近光速,相互對撞,從而撞出只有在極高能量狀態下才能產生的基本粒子。
擁有這種強大儀器,目前就只有歐洲和美國。
歐美在尋找「上帝粒子」的競賽中,一直希望搶先對手,在實驗中達到 5 個 sigma 的「發現」級準確度。
在 CERN 公布結果前夕,美國能源部屬下的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亦宣布,他們的最新數據「強烈表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但仍未達到5個 sigma 的級數。
粒子物理學領域,美國與歐洲一直互有領先,競爭如此激烈,皆因這關乎美國和歐洲的科學權威,若美國科學家搶先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將會為其近代科學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畫上完美句號。

若被歐洲捷足先登,將被視為對美國的一次打擊。
CERN 在 1980 年代準備籌建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 時,就把證實「上帝粒子」存在視為奮鬥目標,在 LHC 在 2010 年啟用前,美國費米的 Tevatron 一直是全球最強大的對撞機,惟最後始終敗在歐方手上。

香港《文匯報》引述中新社消息,有份參與「尋找上帝粒子」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學家表示, CERN 實驗的初步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科學意義,但還不能最終證實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他們說,在全球合作的 CERN 實驗中,中國提供經費和參與科研人員所佔比例1%左右,但中國的貢獻「遠遠超過百分之一」。
參與 CMS 實驗的高能所研究員陳國明說, CMS 實驗 1/3 的端蓋繆子探測器和端蓋電磁能量器的所有晶體,均由中國研製提供。
特別是實驗中用多變量分析方法區分訊號與本底、提高希格斯玻色子尋找的靈敏度方面,這次採用了 CMS 中國組的方法,比去年採用美國組方法的靈敏度要高3%。
另一研究員婁辛丑參加了 ATLAS 實驗。
他說, ATLAS 中國組對實驗探測器建造方面的主要貢獻,包括研製提供液氬光子電子量能器、精密繆子漂移室探測器和 400 台 ATLAS 端蓋繆子觸發探測器以及網絡計算系統等,中國組還積極參與實驗數據的物理分析,包括光子觸發效率研究、改進雙光子希格斯玻色子重建質量分辨約 30% 、測量雙光子希格斯玻色子重建本底噪音等。

(接下頁) 外電消息指出,不少人都聽聞過,「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 中的「Higgs」代表英國科學家希格斯,但只有少數人知道當中的「Boson」,其實是以印度物理學家博斯 (Bose) 命名。

博斯 1894 年生於尚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
他是加爾各答及孟加拉首都達卡的大學講師, 1924 年曾向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寄出一紙論文,結果引導物理學界發現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現象。
這篇論文提及兩種基本次原子粒子,其一是以博斯命名的「玻色子」,另一種則是以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命名的「費米子」。
曾有不少科學家因研究與玻色子有關的命題獲頒諾貝爾獎,博斯終其一生卻與諾獎無緣。
上帝粒子Q&A Q︰甚麼是希格斯玻色子? A︰科學家認為希格斯玻色子 (又稱「上帝粒子」) 是一種帶質量的次原子粒子,在一個宇宙大爆炸後產生、但肉眼無法看見的區域存在,並散布宇宙中。

它附在物質的基本粒子上,然後衰變成另一種形式。
某些基本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的反應較強,故質量較重。
Q︰這種粒子為何重要? A︰質量起源是物理學界數十年爭論焦點之一,希格斯玻色子被視為解釋粒子為何擁有質量的關鍵,證實其存在,將有助於重新構建人類對物質質量的概念。

根據物理學家於 1970 年代提出的「標準模型」,宇宙及萬物均是由 4 大類基本粒子構成,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被證實的基本粒子,從而印證標準模型。
Q︰希格斯玻色子名從何來? A︰以 1964 年首次提出這種粒子存在的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命名。
玻色子是非物質粒子,作為能量媒介或物質粒子間的「信差」,兩者互動產生3種力量,包括強力、弱力和電磁力。
Q︰如何尋找? A︰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CERN) 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 ,將粒子對撞,然後短暫產生相當於太陽 10 萬倍的溫度,模擬 140 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情況,然後篩選次原子粒子殘骸,分析當中數據。

Q︰為何又稱「上帝粒子」? A︰字面上,這反映希格斯玻色子「無處不在、極之強大、但難以尋獲」的特性,但事實上「上帝粒子」之稱是來自諾貝爾獎得主萊德曼的同名著作,該書介紹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過程,原名為「該死的粒子」 (The Goddamn Particle) ,但出版社覺得敏感,便改為《The God Particle》。

希格斯玻色子英語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所預言的一種基本粒子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個有待被實驗完全證實的粒子[4]。在標準模型里,希格斯玻色子非常重要,被認為是物質獲得質量的來源。希格斯玻色子是以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由於它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因此在大眾傳媒中又被稱為「上帝粒子」。[註 1]

希格斯機制試圖解釋為什麼負責傳遞弱交互作用W及Z玻色子具有質量,而負責傳遞電磁交互作用光子不具有質量。在標準模型裏,電弱對稱性破缺促使規範向量場獲得質量,但又額外生成了多餘的零質量戈德斯通玻色子。選擇適當的規範,可以除去這零質量戈德斯通玻色子,只存留帶質量純量場(希格斯玻色子)與帶質量規範向量場(W及Z玻色子)。這整個過程稱為希格斯機制。假若實驗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則可給予希格斯機制極大的肯定,特別是對於為什麼某些基本粒子具有質量這問題的解釋,也可以確定標準模型基本無誤。[註 2]有些理論不需要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這些理論稱為無希格斯模型英語Higgsless model。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證實不存在,則物理學者可能會改聚焦於這些理論。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正在緊鑼密鼓地尋找希格斯玻色子。費米實驗室兆電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直到2011年底停止運作前,也在進行類似實驗。有些理論建議,當能量高過1.4TeV時,能夠生成基本粒子質量的任何機制必會出現。[5]因此,物理學者預期,使用兩束3.5TeV粒子束對撞做實驗的LHC,應該能給出希格斯玻色子是否存在的明確證據。[6]2011年12月,在LHC的超導環場探測器實驗(ATLAS)與緊湊渺子線圈實驗(CMS),這兩個主要實驗的發言人分別獨立表示,從收集到的數據顯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會存在的質量在125 GeV/c2左右,他們相信原本研查的質量值域已被相當程度地縮小,質量在115-130 GeV/c2以外的可能性已被排除。[註 3]但尚未得到足夠證據做定論。物理學者預期在2012年繼續收集到的更多數據會給出確切的是否答案。[7][8][9][10]2012年7月4日,CERN宣布LHC的CMS探測器探測到質量為125.3±0.6GeV的新粒子(超過背景期望值4.9個標準差),ATLAS探測到質量為126.5GeV的新粒子(5個標準差)。這兩個粒子極像希格斯玻色子,但還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分析來完全確定兩個探測器探測到的粒子是不是同一粒子,以及是否為非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粒子物理學者認為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1960年代初期,物理學者提出很多關於這些基本粒子之間的理論,但是他們知道這些理論並不完備,其中有一大疏漏,即這些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基本物質會具有質量性質,然而戈德斯通定理似乎否定了很多顯而易見的解答。

自發對稱性破缺會產生戈德斯通玻色子。按照希格斯機制,規範玻色子會吸收戈德斯通玻色子,並且獲得質量,同時維持規範不變性。菲利普·安德森於1962年在一篇關於超導體的論文裏,提出一種自發對稱性破缺理論。[12]他指出,在超導體裏,因為電磁交互作用,戈德斯通玻色子會轉變為電漿子,因此猜測戈德斯通玻色子問題可以在相對論性模型裏得到解決。[13]於1964年,分別有三組研究小組幾乎同時地獨立延伸發展出相對論性模型,其中,一組為弗朗索瓦·恩格勒英語François Englert羅伯特·布繞特英語Robert Brout[14]另一組為彼得·希格斯[15]第三組為傑拉爾德·古拉尼英語Gerald Guralnik卡爾·哈根英語Carl Hagen湯姆·基博爾英語Tom Kibble[16]他們分別發表探討希格斯機制的論文,在《物理評論快報》50周年慶祝文獻裏被公認為里程碑論文[17]。這六位科學家因此榮獲2010年的理論粒子物理學櫻井獎[18] 。

於1967年,史蒂文·溫伯格阿卜杜勒·薩拉姆首先應用希格斯機制於電弱對稱性破缺,並且描述希格斯機制怎樣能夠被併入稍後成為標準模型一部分的謝爾登·格拉肖電弱理論[19][20][21] 希格斯機制不但解釋了電弱向量玻色子怎樣獲得質量,並且預測W玻色子Z玻色子之間的比率和耦合英語coupling constant,還預測這些玻色子與標準模型的夸克輕子之間的耦合。經過在大型電子正子對撞機(LEP)和史丹佛線性加速器(SLAC)做精密測量實驗,很多預測都已經核對證實,因此確認希格斯機制的確發生於大自然。[22]物理學者仍舊不清楚希格斯機制到底是怎樣發生,他們希望能從尋找希格斯玻色子所得到的結果獲得一些這方面的證據。

希格斯玻色子並不是希格斯機制的嚴格必定後果:希格斯玻色子只存在於一些希格斯機制理論,而不是所有希格斯機制理論。例如,希格斯玻色子存在於標準模型與最小超對稱標準模型,而不預期存在於像彩色模型英語Technicolor model一類的無希格斯模型英語Higgsless model大型強子對撞機兆電子伏特加速器的重要目標就是分辨這些模型與確定希格斯玻色子是否存在。

自然界中物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劃分為4種力:重力重力)、電磁力強交互作用弱交互作用。在愛因斯坦相對論解決了重力問題後,人們開始嘗試建立統一的模型,以期解釋通過後3種力交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科學家們建立起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學理論,它把基本粒子分成3大類:夸克輕子玻色子。標準模型的缺陷,就是該模型無法解釋物質質量的來源。

為了修補上述理論的缺陷,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並進而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設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是電子夸克等形成質量的基礎。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中,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之後所有的粒子在除重力外的另3種力的框架中交互作用,統一於標準模型之下。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這些粒子基本都已被實驗所證實,而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基本粒子。

標準模型預測,有一種場瀰漫於空間,稱為希格斯場。在真空中,希格斯場的振幅不等於零,也就是說,真空期望值英語vacuum expectation value不等於零。在電弱交互作用裏,這造成了自發對稱性破缺,從而使得規範向量場獲得質量,但又強迫生成了多餘的零質量戈德斯通玻色子。選擇適當的規範,可以除去這零質量戈德斯通玻色子,只存留帶質量純量場(希格斯玻色子)與帶質量規範向量場(W及Z玻色子)。這整個過程,稱為希格斯機制。這是所有可以賦予規範玻色子質量,而同時又遵守規範理論的可能機制中,最簡單的機制。在本質上,希格斯場就像一池黏黏的蜜糖,黏著於尚未帶有質量的基本粒子。當這些粒子通過希格斯場的時候,會轉變成帶有質量的粒子,從而形成原子的成分。

標準模型中,希格斯場是由兩個中性與兩個帶電的分量場組成。兩個帶電和一個中性分量皆是戈德斯通玻色子,是帶質量的W+、 W–和 Z 玻色子的縱向第三偏振分量。剩下的中性分量場對應於帶質量希格斯粒子。由於希格斯場是一個純量場,希格斯粒子不具有自旋,也就沒有內秉角動量。希格斯粒子是自己的反粒子,具有CP-偶性

標準模型並沒有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假若質量在115和180 GeV/c2之間,則能量尺度直到普朗克尺度(1016TeV)上限,標準模型都可能為正確。基於標準模型的一些不令人滿意的性質,許多理論學者認為後標準模型英語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的嶄新的物理會出現於TeV能量尺度,希格斯粒子(或其他的電弱對稱機制)能夠具有的質量的尺度上限是1.4 TeV;超過此上限,標準模型變得不相容,因為對於某些散射過程違反了么正性英語unitarity (physics)。現今,學術界有超過一百種不同的希格斯質量理論預測。[23]

許多標準模型的延伸模型,包括超對稱模型(SUSY),預測整個希格斯粒子族群的存在,而不是單獨一個希格斯粒子。在幾種超對稱模型中,最小超對稱模型英語Minimal Supersymmetric Standard Model(MSSM)的希格斯機制產生的希格斯粒子數量最少,只有兩個希格斯二重態,這導致純量粒子五重態英語quintet的存在:兩個CP-偶性的中性希格斯玻色子h0、H0,一個CP-奇性的中性希格斯玻色子A0,和兩個帶電希格斯粒子H+、H-。許多超對稱模型預測,最輕的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比現在實驗上限稍微高些,大約為120 GeV/c2左右。

根據早於2000年在CERNLEP所收集到的數據,標準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下限被設定為114.4 GeV/c2(置信水平95%),但並沒有找到任何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證據。這實驗曾經於2000年製出一些特別值得注意、可以被詮釋為稍大於這截止值的質量(大約115 GeV/c2)的希格斯玻色子所造成的事件,可惜由於數量不夠,無法做定論。[24]同年,為了要建築下一代對撞機LHC,LEP停止運作。物理學者期望LHC能夠確定或否定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於2008年9月10日LHC正式開始調試運行。由於磁鐵與磁鐵之間的一些超導電纜的編接(splice)缺陷,使得超導系統喪失功能,必需加以維修測試,完全運作延遲至2009年11月中。[25][26]

2010年1月,在費米實驗室TevatronCDF實驗研究小組報告,所搜集到的數據,足以排除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在162-166 GeV/c2以內,置信水平95%上。[27]同樣研究小組於2011年3月又報告,排除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在158-173 GeV/c2以內,置信水平95%上。[28] 。2011年7月之前得到的初步結果又延伸這排除值域至156-177 GeV/c2,置信水平95%上。[29]

自從2010年3月30日,開始3.5 TeV能量運作之後,LHC越加緊鑼密鼓地進行數據搜集與分析。[30]到2011年7月為止,從ATLASCMS實驗得到的初始結果,分別排除標準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在155-190 GeV/c2、295- 450 GeV/c2以內,置信水平95%上;[31]>從CMS實驗得到的初始結果,排除標準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在149-206 GeV/c2、300-440 GeV/c2以內,置信水平95%上。[32]所有上述置信水平都是使用信號置信水平英語CLs upper limits方法計算求得。[33]

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或許可以間接估計。在標準模型裏,希格斯玻色子會造成一些間接效應。最引人注意的是,希格斯迴路會造成W玻色子質量和Z玻色子質量的小額度修正。準確的測量電弱參數,例如費米常數、W玻色子質量、Z玻色子質量,所得到的結果,可以用來限制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截止於2006年,使用這方法,允許排除標準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大於285 GeV/c2,置信水平95%上,並且估計其質量為129+74−49 GeV/c2(中間數值對應於大約138質子質量)[34] 這些間接限制假定標準模型為正確。假若在標準模型與大統一論的尺寸之間,另外還有別的粒子伴隨它,則仍舊有可能在已排除質量值域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可能會與前面提到的標準模型粒子交互作用,但也可能會與詭祕的大質量弱交互作用粒子交互作用,形成暗物質,這在近期天文物理學研究領域裡,是很重要的論題。[35][36]

2011年7月,ATLAS研究小組表示,LHC可能已偵測到希格斯玻色子的蹤跡,在低質量值域(120−140 GeV/c2),偵測到超額量事件,大約超過背景數量期望值2.8個標準差[37]通常,必需超過5個標準差,才可算為正式發現。假若超過5個標準差,則偵測錯誤的機會是百萬分之一。英國廣播公司報告,ATLAS和CMS研究小組在質量值域140與145 GeV/c2之間找到許多很有意思的粒子事件。稍後,Tevatron發言人表示,他們也觀測到類似事件,又在質量140 GeV/c2附近,發生一些令人費解的事件。[38]

8月22日,由於從ATLAS與CMS獲得更多數據,異常結果不再是因素,希格斯玻色子被證實不存在於質量值域145–466 GeV/c2,除了在250 GeV/c2附近幾個小島以外,置信水平95%上。[39]11月,經過綜合分析ATLAS與CMS實驗數據,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值域進一步限制為114-141 GeV/c2[40] 12月12日,ATLAS研究小組更排除標準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在145-206 GeV/c2以內,置信水平95%上。[41]

2011年12月13日,ATLAS研究小組和CMS研究小組發布了LHC對希格斯玻色子的階段性偵測結果:「希格斯玻色子如果存在,應在95%置信水平上的115-130 GeV/c2(ATLAS)或115-127 GeV/c2(CMS)的質量範圍內。其中最可能的質量範圍是125-126 GeV/c2的至多3.6的標準偏差水平上(ATLAS)或124 GeV/c2的至多2.6的標準偏差水平上(CMS)。」[42][43][44] 現在仍然需要更多實驗數據,「是否發現」的官方確認至少還要等到2012年11月,LHC的下一次運行完成以後。[45][46][47][48][49][50]

2011年12月22日, 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DØ研究小組報告了有關在sqrt(s)=1.96 TeV的質子-反質子對撞所以產生MSSM希格斯玻色子的最嚴約束: "產生MSSM希格斯玻色子的上限對於 90-300 GeV 的希格斯玻色子質量已設定, 排除了 tanβ>20-30 的 180 GeV 以下的的希格斯玻色子質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